印度自媒体生态兴起:在家码字也能养活自己,但又跟中国的不一样

印度自媒体生态兴起:在家码字也能养活自己,但又跟中国的不一样

在北京飞往新德里的航班上,我恰好坐在一位60多岁的印度妇人旁边。在7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中,我们免不了会有诸多交流,但可惜她既不会讲英文,也听不懂英文。

我们在“一个比划一个猜”的模式中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大多数时候竟也能理解一二。

临下飞机的时候,她拿出一张写着她姓名、住址和电话的纸条,认真又迫切地指着上面的数字让我在whatsapp上加她的社交账号。

这几乎是让我感到文化差异和语言鸿沟最为强烈的一个场景,且印度本地的民族和语言都远比中国复杂,但仍有无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从喜马拉雅山的北面蜂拥而来,开拓这块人口有可能很快超越中国的南亚次大陆。

他们提供的产品,需要满足的,也包括了我身边这位60多岁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印度老妇人。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印度 

去国外探访中国互联网公司,于我而言还是第一次。

只听说UC印度办公室选址在高楼林立、堪称新德里CBD的古尔冈,等到真的开车过去,尽管马路还算整洁,但倘若要拿国贸CBD来做参照,只怕这里最繁华的地区也会黯然失色。事实上,古尔冈地区已是新德里发展最快的卫星城市。

UC印度办公室坐落在古尔冈一栋名为“Time Tower”的建筑中,这是一座十几层高的写字楼,UC印度办公室在写字楼的二层。

玻璃门的隔间像极了国内的众创空间,我断然没法将它与阿里西溪园区相提并论,UC在印度的办公地可以说非常简单且低调了。

印度自媒体生态兴起:在家码字也能养活自己,但又跟中国的不一样
UC印度办公室

正对着入口的墙上挂着UC在印度的三款核心产品的logo——工具类应用UC浏览器(UC brower)、内容平台UC头条(UC News)和应用商店9Apps。

说起UC浏览器,大部分国内用户并不陌生。在以诺基亚为代表的塞班时代,UC浏览器以高速启动、低流量消耗成为当年必备的应用之一。直到今天,UC浏览器仍拥有巨量用户。

2011年,UC浏览器正式进入印度,这也是UC出海印度的首个产品。而Google、Facebook等来自美国的应用几乎伴随着印度互联网的兴起,就在印度市场占足了先机。

彼时,印度的互联网市场上智能手机还不普及,加之资费昂贵。UC浏览器省流量、省时间的优势瞬间在各个浏览器中脱颖而出。出海短短两年,UC浏览器便已超越Opera成为印度市场的第一大浏览器。

而如今,无论从整体互联网渗透率、还是从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亦或是整体的网速情况较之前有大幅提升。这也不禁让人疑惑: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UC浏览器在印度还能否独占鳌头?

带着疑惑,我让驻印度的中国朋友Frank帮我查看目前印度地区的应用排行,在google play的“热门免费排行榜”中,UC浏览器位列第三,在浏览器的垂类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这个榜单上,第二位是抖音的国际版TiKTok,第六位vigo lite是火山小视频海外版,第五位也是来自中国的茄子快传,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印度强势霸榜了。

当然,从数据变化来看,印度的互联网基础建设的确大幅提升。但在印度,我们动辄遭遇手机全天无信号的状态,就连从北京带去印度的移动wifi也几近变成了废砖头。不难想象,UC浏览器带来的高速浏览和低流量消耗,在目前的印度市场上仍具竞争力。

印度纸媒实力依旧强大 

除了印度的互联网基础建设尚不完善之外,UC浏览器的热度依旧不减还与其浏览器的迭代过程中更贴合本土需求有关。

比如在印度,板球运动的地位如同乒乓球在我国的地位,堪称“国球”。为满足印度人对板球比赛的消费需求,UC浏览器在2015年上线了板球资讯频道UC Cricket,且将板球比赛的分数放在最为显眼的地方,只需要打开UC浏览器,当天的板球比分便一目了然。

紧接着,UC浏览器中又接入了电商平台Flipkart,用户可以在这里实现一站式购物。

可以说这些细微的改变都在逐步完善UC浏览器的内容生态,形成一个能够集搜索引擎、资讯、购物等一站式的闭环生态。

内容的确是提高浏览器黏性的重要入口。2016年6月,UC在印度正式推出了内容平台UC News(UC头条),以信息流的方式给用户提供更多内容。

“印度本地用户主要通过在UC浏览器里搜索、主动请求的方式去找内容,而国内已经进入了自媒体信息流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看到在印度的内容需求越来越大,借鉴国内加上印度本土的状况,我们上线了信息流产品。”UC国际业务部印度、印尼办公室总经理席宇告诉我们。

UC News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内容平台出现的时候,印度当地人消费的内容还主要来源于机构媒体中,这些机构媒体主要以传统的纸媒、电视、杂志为主。

即便是现在,印度的纸媒、电视还都是主流的内容渠道。

说来有趣,我们在新德里所住的酒店,服务员每天都会挂一份当天的报纸在门把手上。而在我国,这种“纸媒时代”依然繁盛的阶段大致出现在十几年前吧。

印度酒店每天清晨送来的当日报纸

“如果整个市场的广告收入盘子是100,大概有35%来自电视,35%来自纸媒。而且纸媒的增长还是缓慢在向上,它在市场用户的触达上非常有影响力。”席宇介绍说。

不过印度的媒介状况与国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纸媒是成熟的商业机构媒体,这种差异具体到报纸版面上显而易见。

我观察了一份印度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商业报纸《The Times of India》,不同于国内报纸头版一定会刊登要闻,这份商业报纸的前两版分别是地产广告和商场促销广告。

印度用户在消费这些内容时大多需要付费订阅,因此UC News与所有印度头部的媒体机构达成了版权合作,印度的用户便可在UC News上免费获取内容。

印度自媒体,和国内不一样 

除了通过与头部机构媒体合作获取内容外,他们也借助“UC we-media”内容创作者平台引入更多自媒体入驻。

“在内容供给上,可能70%—80%都是机构媒体,机构媒体生产的内容我们叫做OGC,剩下的一两成都是自媒体,也就是有创作能力的PGC。但是目前还没有UGC……”席宇解释说。

在印度,“自媒体”的含义比国内更为严格一些,UGC尚且不在此列。在他们看来真正的UGC是抖音、快手、Vmate里这种纯记录生活的内容。而UC News平台目前将自己定义为一个PGC的内容平台,平台上的作者即便是个人生产,他们也是专业且有经验的内容生产者。

去年年初,UC宣布投资3000万美元用于内容分发平台,UC News的内容激励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优质内容创作者。

Inna Khosla 就是UC平台上的优秀自媒体作者之一。

Inna早期是一名音乐老师,后离职进入当地的广电媒体做了10年制片,先后在印度当地多家知名媒体工作过,可以说是有丰富经验的媒体人了。

在印度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虽然在逐渐提高,但只要结婚生了孩子,就无法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也不再有收入来源,全依靠夫家的支持生活。

比起之前在家带孩子,如今的Inna在“UC we-media”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闲暇之余写写明星穿搭、美容美妆等以时尚为主的内容。她还特别高产,几乎每天都会更新,且每天至少要更新两篇文章,生怕自己错过了当天的热点。

努力的Inna老师也因此依靠UC的平台分成获得了不少收入,用她自己的话说“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却并不透露具体的数额。

当然平台的分成与文章的质量、阅读量、点击量等多维度的标准有关,有时连阅读量也起伏不定,但在家写字就能让她实现经济独立的感觉可以说很美妙了。

不一样的国度,一样的阿里文化 

UC印度办公室的构造非常简单,几排桌椅间充满了埋头工作的员工,他们中大多数是印度当地员工,但每扫几排也能看到熟悉的中国面孔。

经过走廊的时候,正好撞见办公室里的电视上在播放马云的演讲。就连会议室的背景墙上也写上“客户价值=客户体验*客户利益”,足以见即使在印度的本土化做得足够深入,阿里文化在印度公司却丝毫未消减。

UC印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为了帮助UC做好印度的本土化,他们的员工中有80%以上来自印度当地。

且自从2016年发布UC News转向内容平台以来,他们的内容团队里吸纳了许多曾在印度传统媒体工作过的成熟编辑和制作人。

“我们要求员工要有相对专业的背景,或者他大学学这方面的专业、或者毕业后的工作在专业的机构媒体或者成熟的内容团队。而我们核心的编辑,也是来自最头部的机构媒体。”UC国际信息流内容运营负责人陈俊杰告诉我们。

这些曾经在印度当地媒体工作多年的成熟编辑比中国员工更了解印度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而UC News在印度的月活用户在上线9个月的时候就已突破了8000万,足见其本土化程度短期内就已得到认可。

也难怪我在印度探访朋友Frank的时候,他也告诉我“UC在印度本土扎根很深入”。

印度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且不说有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复杂的宗教历史,印度分布着100多种民族,南北部人民的语言习惯也差异极大。

UC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印度北部有40%的人习惯使用印地语,南部的语言更是繁复多样。为此,他们也费了不少心思在印度本土语言的调研上。

“我们调研方言在当地的情况发现印地语在本地的渗透率会高于英语,而且北部使用印地语的频率会高于南部。”UC浏览器国际业务负责人王文祥介绍说,南部小语种杂多且口音较重,因此带来的文化区隔也远大于北部,南部会有更小众的文化圈存在。

朋友Frank告诉我,目前在印度小语种的内容市场还是蓝海。因此一旦能打破语言壁垒,整个印度的内容市场将能全面打开。

UC印度的工作人员口中常常会提到一个词——“Glocal”,也就是“Global”和“Local”的融合。这是UC出海战略的核心:全球化思维和本地化经营,两者深度融合才有了UC今天在印度取得的成绩。

在UC事业群总裁朱顺炎看来:全球化作为一种理念势必要在最初想清楚,这决定了拿什么样的标准去要求产品,也就是产品的格局;而本土化作为一种经营策略也不能单单是招一群印度员工来为产品服务,更要从文化深处与他们互相融合。

当然,于UC而言,在印度做内容生态是一件非常复杂且艰难的事情。“生态这个东西,和你原来做一个工具很不一样,生态是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他都要能欣欣向荣,这个生态才能繁荣。在我们的生态里面,比如说商业化、比如说我们对于内容和本地机构的合作,它是不是足够的深入,这个方面我觉得有待提高。”朱顺炎也直言在印度做内容生态的挑战。

中国企业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互联网产品或企业出海的方式大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投资当地的互联网产品、互相借力以深入当地市场;另一种则是带着中国基因的互联网产品,通过本土化的方式在海外扎根。

当然从根本上说,本土产品的出海甚至是国际化都是异常难走的一条路。即便如此,这条出海的大船上依然有不少中国企业前赴后继。

中国头号社交软件微信在登陆印度市场遭遇Whatsapp这个劲敌之后,选择花1.75亿美元投资印度本土社交软件Hike Message,扶持它成为“印度微信”。

支付宝在切入印度市场时也选择了前者,2015年投资印度本土移动支付平台Paytm,被称为“印度支付宝”。

可以说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与印度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形成互补之势,大概是中国企业出海最为高效的一种方式。

相比于稳妥的投资出海,选择扎根本土市场,需要面临相当长的本土化进程以及风云莫测的海外市场。除非护城河异常坚固,否则在出海途中极容易溃败而返。

尽管UC借助工具产品UC Browers打入印度市场并超越了同赛道的美国竞品,但谷歌Chrome通过手机预装,在印度的增长也十分迅猛。UC News借助内容生态深入印度本土,在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上再度筑高了壁垒。

“同时也有挑战,我们发现印度市场产品形态变化很快,中国公司加大投入的同时,像Facebook的Instagram和whatsapp这样的美国公司都非常强劲。UC然是面临一个更激烈的竞争局面,所以机会很大,挑战也很大。”朱顺炎说。

早在马云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就曾说过“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过了近20年,这句话看起来越来越成为现实了。

(0)
上一篇 2018年9月15日 下午11:19
下一篇 2018年9月15日 下午11:3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